这半个月华北地区又经历了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很多城市都启动了机动车限行措施,让很多车主都觉得非常无奈。各种税金照交不误,还被无端限制了出行方式,更重要的是雾霾与汽车尾气之间的关系始终说不清道不明,专家称雾霾与汽车尾气关系密切,但也有声音指出汽车尾气并非雾霾的直接成因,还有人说国内油品质量较低是造成雾霾的原因之一。众说纷纭,普通人很难分辨出谁是谁非。根据一份调查报告,北京市PM2.5有六个重要来源,分别是土壤尘、燃煤、生物质燃烧、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工业污染和二次无机气溶胶,贡献分别为15%、18%、12%、4%、25%和26%。其中,汽车尾气及垃圾焚烧仅占4%这一数字,与此前环保部门公布的数据大相径庭,令人大跌眼镜。
结果可想而知,“有关机构”立刻对这4%的占比表示质疑,称汽车尾气对于PM2.5的贡献率被严重低估。在随后的调查中,“有关机构”表示机动车尾气对于PM2.5的贡献率至少在20%以上,甚至会来到30%左右,并称“机动车排放是北京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这是毋庸置疑的”。那么,汽车尾气真的就是雾霾的主要成因之一吗?
我认为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如果说汽车尾气是雾霾的主要成因,那么美国汽车保有量远超中国,那么为什么美国的雾霾天气远没有国内这么严重?英国也是汽车大国,但英国的雾霾天气占全年总天数的比例也比国内整体低得多。个人看法,国内雾霾的主要成因还是在于能源结构,特别是国内部分地区较低的煤炭质量带来了较高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排放量;另外工业排放也是造成雾霾的一大原因,较低的污染物处理工艺直接导致有害颗粒物排入大气,对颗粒物数量的功率率可想而知。
如果硬要说汽车尾气的事情,我认为国内的燃油质量首当其冲。这里主要指的是汽油中的硫化合物含量以及尾气中的硫氧化物含量。从国IV标准开始,硫含量已被明确定义为不大于50mg/kg;国V标准 更是严格定义在硫含量不大于10mg/kg。规定总是好的,但实际执行起来就是两码事。有网友从自家车子里抽出的油品实际测试,测试结果令人惊讶。25%的测试样本硫含量超标,这显然跟规定所标称是有很大出入的。连北京市的油品质量都如此,周边地区的油品质量就更加堪忧。
对于汽车行业来说,汽车尾气是雾霾的组成部分这个观点基本上是客观的;但是扩大到整个产业来讲,不分青红皂白的把汽车尾气划为雾霾的主要成因之一显然是有失公允的。动辄就把汽车当做雾霾元凶推上被告席,出台各种政策限制汽车的通行,显然也是对汽车产品消费者的不负责;而当下拔苗助长式的大力发展新能源车型也是粗暴之举。这种“一刀切、一风吹”式的管理模式对产业的发展没有任何好处,还会严重影响普通民众的驾车出行。依我等草民拙见,治理雾霾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调整能源结构,关停或限制低成本高污染的火力发电厂、传统能源企业等等,大力发展并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而对于汽车来说,最关键的就是优化汽柴油的生产技术,尽可能的降低氮氧化物与硫氧化物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