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买国产车 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数

粥粥 2015年12月02日 14:46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出行需求的增多,买车已经成为每家每户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买车时的选择余地也不像很多年前只能购买寥寥可数的那几款那么尴尬,各种自主品牌、合资品牌与进口车型都可供购买。不过我们在很多网站上或者论坛里看到的购车咨询看到的答案都是“不考虑国产车”,言外之意就是不想购买自主品牌的车型,于是乎就又有了“不买国产车就是不爱国”、“买日本车就是卖国贼”等等字眼。据我们一段时间的观察,网络上表示不考虑购买自主车型的人真不在少数,其中多数人都认为买自主车型没面子、开出去见不得人等等。但我们认为,仅仅用“没面子”来解释这种现象并不全面。

首先来说,追求品牌并没有什么错,每个人都希望能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但消费能力决定购买对象,说白了就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儿”,10万元以内、10万元到20万元、20万元以上甚至不考虑价格因素,这些是购买汽车的常见价格区间。对于相当多人来说,10万元到20万元是预算水平,这个价格段中车型众多,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都可以选择。这样问题就凸显出来了,很多人宁可购买最低配的合资车型也不愿意购买顶配的自主车型。

虽然顶配的自主车型拥有近乎齐全的配置,但似乎这些配置也不能吸引购买车的目光,更多人会去追求低配合资车型的“品牌”,乞丐宝马118,乞丐奥迪A1,这些车大部分都是卖给这些宁选凤尾不要鸡头的人了。很多人都觉得合资品牌更有逼格,比如说同样18万元,开着乞丐宝马118就比顶配自主车型更有面子。这能说是虚荣吗?可以,但不尽然。每个人都有追求更好生活的权利,在预算不充裕但还想购买高端品牌的情况下,乞丐车型就是唯一的选择。

另外,自主品牌确实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国产有国产的好处,合资的也有合资的好处,现在来看是自己坑了自己。中国汽车行业起步较晚,其实更有理由利用先进技术与国外成熟理念来提升自己的品牌。但问题就在于很多自主品牌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发展,特别是品牌形象这方面。

山寨抄袭屡见不鲜,参差不齐的品控导致问题频发。例子不用举,相信大家都有体会。国产里充斥着太多的假冒伪劣,即便是自主一线品牌也难以与国际品牌媲美。我们从自主品牌中看到了国人的坑蒙拐骗、不思进取、惟利是图,长此以往,普通消费者自然会对整个国产商品充满不信任。这是合情合理的,在选择商品时拿品牌做重要参考就是一种理性行为。品牌之所以是品牌,就是因为品牌是一种一脉相承的文化和具有某种共性的理念。

为什么说德国品牌能够代表汽车的高档与奢华,而美国品牌能够代表汽车的粗犷与豪放?这跟品牌文化和造车理念是密切相关的。诚然,自主品牌尚处于发展早期,出现各种问题理应可以理解,但我们目前从自主品牌上看到的更多是拿来主义,毫无创新,东拼西凑就能推出一款新车,甚至公然全篇抄袭。时间长了就会给人们留下一种“自主车就是抄”的印象,这种印象一旦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后果可想而知。

至于“不买国产车就是不爱国”这种说法,我觉得实在是可笑。最最基本的,买车是人家自己的事,别人根本犯不上操心。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标准,孰是孰非自然有数。用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别人身上,动辄还上升到道德层面上,这不是道德绑架,而是道德强奸。买一辆丰田就等于给日军捐献一枚炮弹钱,殊不知当年八国联军所属国家基本上都是当今世界大部分汽车强国?要是这么说,什么车都不能买了,大家都去买国产车就是皆大欢喜。但还有一点不要忘了,我们也经历过十年浩劫,那可是典型的自相残杀,这么说连国产车也不要买了。

简单来说,“不买国产车”是一种社会现象,其中包含了众多因素。有消费者的品牌癖好、有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还有自主品牌自身的问题。具体到技术层面上,自主品牌汽车确实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突破,不过整体上的故障率依然要高于跨国品牌。故障率高、小毛病多、售后维修困难、可靠性较低等依然是难以回避的事实。国产车的进步我们要褒扬,缺点也一定要指出。有一点不能否认的是,自主品牌的快速发展拉低了市场价格,让很多曾经不敢想的外国豪华品牌也变得平易近人。但在进入跟外国品牌同台对垒的时代之后,国产品牌如果想再下一筹,恐怕要思考更多问题。

推荐文章



电信与服务业务许可证:(京ICP备13029860号-11)
Copyright 2025 © 车314 版权所有 About che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