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性能车为何难产?并不是我们不想做!

粥粥 2015年12月23日 09:07

说到性能车,很多人头脑里的第一印象就是强劲的动力、悦耳的声浪、拉风的造型和较高的价格,比如高尔夫R、菲亚特500 Abarth、MINI Cooper S这类的“小钢炮”,还有奔驰C63 AMG、宝马M3、奥迪RS5这类追求极致性能的车型。可以说这些都是基于普通量产车的高性能版本,并没有超级跑车那种张牙舞爪的外观,但性能上完全可以扮猪吃老虎,即便是百万级别的跑车,在城市环境中都要敬畏三分。

国外市场性能车销售非常火爆,甚至就连旅行车这种原本非常“居家好男人”的车型都加入了性能车的行列,可见其市场有多么兴旺。但是再看看国内,虽然大街上也经常能见到一些高性能车型,但100%都是国外品牌,自主品牌的高性能车型根本就是难觅其踪,这与全球第一大汽车消费市场的名号显得格格不入。

那么先来看看想造一辆性能车都需要哪些必要的步骤吧。首先来说,如果是走高尔夫R那种普通量产车的高性能版本路线,那么就车身框架上其实是不需要过多改变的,也就是高性能版的白车身与普通版的白车身没有什么区别,至于运动套件等等东西都可以通过后续开发车身包围来实现。但高性能版本的发动机与普通版本是有很大区别的,还是以高尔夫R为例,普通1.2T发动机与2.0T高功率发动机的外形、体积、安装方式都有很大不同,冷却系统冷却量也不同。这就要求基本版的白车身发动机舱有很强的适应性,至少应该遵循“宁大勿小”的原则,满足不同发动机的体积。还有一点,很多高性能版车型都会使用四驱布置,这样一来还对后排地板的形状与后悬挂的布局提出了要求,这都是自主品牌目前不好做到的。

再者就是性能车的硬件部分,发动机、变速箱、悬挂等核心部件组成了一辆性能车的灵魂。发动机方面自主品牌还是能拿出一些东西来的,比如吉利博瑞的3.5L V6发动机与长城尚未实现量产的3.0T双增压发动机,这两款发动机的账面数据都很好看;变速箱方面可以使用爱信、ZF等世界知名大厂的成熟产品,甚至专门针对自家发动机研发配套产品也不是太难的事情;问题在于悬挂系统,目前自主品牌的悬挂系统基本都依靠逆向工程,自己进行悬挂调校的能力基本没有,不过也可以使用原车悬挂并采取短弹簧、高阻尼避震器等折中的办法来提高悬挂系统的性能。至于外观方面,相信有着很强折腾能力的自主品牌肯定不在话下,甚至直接套用概念车的外壳也不是问题。

上面说的好像都很简单,那么为什么自主品牌的高性能车型还是难觅芳踪呢?最大的阻碍恰恰就在于车型本身。不管是普通菜车版本还是高性能版本,想要最终走向市场都需要复杂的流程。调研、立项、评审、设计、生产、实验、量产,这基本上就是一款车型“出生”之前要走的全部流程,而自主品牌性能车难产的最大障碍就是调研、立项这两个环节。就像前面说到的,中国虽然是世界第一汽车消费大国,但是国人对于汽车的观念其实还处于初期阶段,消费者的经济能力、购车用途都是相对狭窄的。

都说中国人不差钱,但自主品牌最大的受众群体恰恰就不是这一类“不差钱”的人,而是那些在乎费效比的、花钱谨小慎微的“小市民”们。大多数家庭只能有一辆车,大多数家庭买车只是为了上下班接送孩子,高性能车型显然不是这类群体的菜。高性能车型作为车企的实力象征,照顾的并不是大众消费者,而是对车辆有特殊需求的家庭第二辆车、第三辆车消费者。再说下去就很明显了,这样的消费市场的最佳代表就是美国市场,而中国市场现在还远称不上成熟,也就很难为自主品牌车企提供高性能车型的生存空间。试想一下自主品牌钢炮们基本只存在于蓝图上,连市场调研这一关都过不了,又谈何上市呢?又谈何在大街上露脸呢?

不过我们还是要往好处想,毕竟社会是进步的,经济是发展的,就像上世纪80年代我们怎么都想不到自己也能开上奔驰宝马一样。或许有一天,斑马线前想跟隔壁奔驰AMG拼拼起步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的大小钢炮。

推荐文章



电信与服务业务许可证:(京ICP备13029860号-11)
Copyright 2025 © 车314 版权所有 About che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