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圈子里混的风生水起的小米也要做汽车了?这是雷军前段时间给我们留下的一个谜题。但是到了现在小米的汽车好像还没有任何动静,即便雷军去美国跟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合了影。雷军说“小米三到五年内不会做汽车”,但是谁也不能保证小米不涉足汽车产业,毕竟做汽车跟进入汽车产业是两个概念。好比说做汽车就是真正拿出一辆小米汽车来让大家去购买,而进入汽车行业显然是一个更加广义的概念,可以是做汽车互联软件,也可以说做手机端的汽车服务APP,总之雷军就好像在逗我们玩儿,时时刻刻吊着我们的胃口。那么,“小米做汽车”这事儿到底靠不靠谱?
首先来从专利方面来说,小米已经公布了十几项汽车方面的专利,注意是汽车方面,而并非汽车本身。根据国家专利局网站展示的信息,小米的这些专利包含了定速巡航、车辆操控、车辆导航、停车信息预测等等,可以说每一项都是开车时都要用到的。不过仔细再看,这些专利中没有一项是针对汽车“三大件”的,也就是说小米目前还没有发动机、变速箱、底盘悬挂等方面的专利,;而这些恰恰就是做一辆汽车最最需要的。不过好像也可以说小米可以向做手机那样直接拿一个成熟方案过来,套用到自己的壳子里面。不过那样就根本不是“小米汽车”了,而成了“小米贴牌汽车”。毫不客气的说,小米现在搞出来的这些专利,全部都是玩儿票之作,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为什么要拿专利说话?因为专利是保证一个品牌在市场上不受攻击同时对侵权品牌进行反击的最有效也是最关键的手段。专利数量与质量可以从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方面来反映一个品牌的技术研发能力。专利数量的多少、专利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指标。其中专利的质量,更能展示核心研发的深度广度。那么什么是汽车的核心专利?动力系统、传动系统、底盘悬挂系统,这三样可以称作汽车的灵魂,汽车厂商的专利也大部分集中在这些领域。而小米的专利基本都在车载导航、娱乐功能与移动互联领域,严格意义上说与汽车的核心技术是不搭边的。
不仅是说小米,前段时间闹得风生水起的乐视SEE计划同样没有“干货”,也都是停留在所谓“生态”层面的,汽车三大件一个都没有,核心技术都没有,谈何造车?至多也就是个汽车的附带产品罢了,搭载小米这类系统的汽车也很难挂上小米的牌子,就好比使用了B&O音响的汽车不能称为B&O牌汽车一样。脑洞有点大,话糙理不糙,在一个领域里没有核心技术就根本谈不上在这个领域里拥有话语权。
另外,专利的含金量可能不太容易量化。小米在汽车方面的专利虽然数量少,但也极有可能在某个方面对汽车产业造成一定积极影响。但专利群的分布还是很能说明问题,如果按照类别来对专利进行划分,那么小米的专利全都集中在车载多媒体系统与互联显示系统上,在“三大件”领域为0;反观丰田、博世、通用、戴姆勒等等世界巨头的专利群分布,就会发现在核心技术领域的占比相当大。小米野心勃勃,但是上述这些企业分分钟就教训小米重新做人。小米的这点专利跟专利巨头相比,也就是山沟游击队遇见王牌集团军,连塞牙缝的都不够。
在这一点上,国内的小米、乐视不被人看好,其实在国外也是有些类似的。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非常火热,但实际上谷歌在核心技术方面的专利也与“造汽车”差得很远。单论无人驾驶技术方面的专利数量,谷歌也排在业界10名开外。而谷歌称近年来每年在无人驾驶技术资金投入已经达到3000万美元,但至今还没有一辆量产车出来;丰田则宣布5年内斥资10亿美元,在无人驾驶技术方面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这也可见“造汽车”绝对不是喊喊口号、拍拍胸脯就能搞定的。当然了,如果只是OEM贴个牌就推向市场,那就当我没说。
那么小米下一步到底想怎么玩儿?小米最近几年在手机领域捞了不少金,在国内市场上数一数二,但如果想要在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从零开始,恐怕无论是技术实力还是资金储备都不足以让小米走的更远。就算小米的资金实力能够让小米各种任性,想要在短短几年内就拿出一款让业界心服口服、让消费者甘愿掏钱的汽车出来也是不大现实的。所以最理想的猜测就是,小米“造汽车”不会从汽车本身入手,而是在车载系统与MIUI互联方面下功夫,首先从一个相对较简单、自己较熟悉的方面开始。而汽车本身的事情,小米也只能跟国内汽车大厂合作,推出“X+小米”的汽车产品,以一个嵌入的形式存在于汽车之中,并择机寻求突破。
不过说句实在话,不管业界再怎么唱衰小米,不管小米在手机圈子里有怎样的恶名,我们还是希望看到一个领域里能有新的血液注入。小米是国内手机价格战的始作俑者,如果没有小米的崛起,恐怕我们也没机会享受到高性价比的手机,那么小米进入汽车领域也会扮演搅局者的角色,冲破已有的价格体系、带来新的驾控方式、甚至是汽车界的小米帝国,其实我们还是很憧憬的。
关键词:小米汽车,小米做汽车,小米电动车,小米无人驾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