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6年1月1日开始到2020年,我国第四阶段的燃油限制标准正式开始实施,国内所有车企生产的乘用车的燃油消耗水平必须从第三阶段的百公里6.9升进一步下降到百公里5升。这对相当多数的车企都提出了严苛的要求,一旦新车的油耗水平不达标,不仅新车型的上市与车企的扩产将受到影响,还会面临高昂的罚款。就目前来说,国内最热门的SUV车型都将受到挑战,由于SUV车型车身重、油耗高的特点,在新的一年中车企不仅要考虑继续推出新车型,还要在降低油耗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有专家甚至表示,国内车企这种严重依赖SUV车型的“偏科”发展已经导致车型布局严重畸形,在燃油限制标准的影响下,这种“一条腿走路”的发展模式已经走不通,在未来几年时间里很多接近半数的车企都将倒下,大力发展新能源车、加速研究新能源技术才是应对政策挑战与环境压力的出路。
市场环境是促使SUV大热的根本原因。消费者在买车的时候往往首先考虑的是实用性和综合功能,普通家庭一般只能拥有一辆车,那么这唯一的一辆车就必须能够胜任多种功能,能拉货能装人,上得了马路牙子过得了坑洼路面,尤其是国内很多城市的路况并不是很好,更需要车辆拥有较强的通过性,价格又不能太高,于是SUV几乎就成为了唯一选择。
跟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去年1月到11月,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767.83万辆,同比增长14.1%,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1.1%。其中SUV销售289.68万辆,同比增长82.8%。分析可知自主品牌SUV的销量已经占据了全部车型总销量的近一半,这个比率是非常惊人的。但是有利就有弊,自主车企虽然在SUV上赚的钵满瓢满,但SUV车型较高的油耗是一大问题,尽管目前的油价并不高、消费者也普遍表示能够接受,但燃油限制标准的日益严格给这些依靠SUV过日子的车企带来了严重危机。
拉动销量就靠SUV,而轿车、新能源车等产品销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无疑拉高了整个车企的平均油耗。另一方面,自主品牌在与合资品牌竞争的过程中,因为没有足够的技术积淀与更高的品牌价值,往往只能依靠低价格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而依靠价格来拉动销量的SUV车型一般排量相对较大、油耗相对较高,这对整个车市的良性发展没有益处,更与国家节能环保的路线相违背。
从2015年到2020年,工信部为当年生产乘用车设立的平均油耗目标分别为百公里6.9升、6.7升、6.4升、6升、5.5升与5升。但是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受限于技术研发能力,想要按时完成这个任务并不简单。如果技术研发跟不上,在高效率动力总成方面的跟进速度就会明显迟缓,久而久之就会距离目标越来越远。有消息称,有关部门拟对车企的燃油消耗水平做积分管理制度,积分不合格的车企将面临巨额罚款,甚至会被淘汰。
以此看来,使用传统动力已经不可能达到燃油消耗标准,只能使用新能源技术来让自己的乘用车燃油消耗达到标准所要求的水平。自主品牌的发展良莠不齐,除去奇瑞、比亚迪、吉利、长城、长安等几家发展比较好的车企之外,多数车企的技术与品质都无法保证,并且在市场竞争同质化严重的前提下,产能严重过剩、产品品质的一致性得不到保证。相比欧美日等汽车强国,一般只拥有几家强大的汽车集团,而相比之下自主品牌的数量多达二三十家,未来自主品牌的重组与整合是在所难免的。
对于自主车企来说,不应该把满足燃油消耗限制作为一种负担,而是要作为一种推动技术进步的动力,并在标准的基础之上设定更多更长远的目标,一以此刺激新技术的研发与普及。包括现在也是,国内很多车企的发展都是竭泽而渔,认准一个品类疯狂发展,现在各大车企一拥而上押宝SUV就是一个非良性发展的典型代表。企业的成长需要用技术创新来做驱动,品牌价值的提升需要良好的口碑与多元化的车型品类做基础。“燃油消耗限制”只是自主品牌需要完成的艰巨任务之一,想要实现自主品牌的真正跨越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