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环境形势的日益恶劣和传统燃料资源的日益衰竭。我国第四阶段的《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强制性国家标准在2014年7月通过审查,同年12月份正式发布。定于今年的1月1日开始执行,这个标准的实施将极大的影响国内汽车市场的发展格局。
在近几年中,很多自主品牌车企凭借着国内消费者对SUV车型的追捧,销量是一路高歌猛进。而且随着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MPV车型也逐渐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但是现实却是残酷,这两种车型无论是在车重还是风阻系数上都要明显的高于轿车,所以油耗也会比轿车有着一个明显的劣势。第四阶段标准是目前绝大多数的车型都无法满足的。
按照工信部的规划,国产乘用车平均油耗在2016-2020年的目标分别为6.7L/100km、6.4L/100km、6.0L/100km、5.5L/100km、5.0L/100km。这个目标不仅是SUV和MPV不能达标,就连普通的轿车也很难做到这点。2014年乘用车的平均燃料消耗量为7.12L/100km,其中进口乘用车的平均燃料消耗量为8.76L/100km。要达到2016年6.7L/100km的标准绝非易事。
第四阶段标准的实施受影响最大的无疑就是自主品牌。在自主品牌车型中除了吉利和奇瑞依靠轿车来拉动销量,绝大部分的车企都是靠SUV和商用车。自主品牌本来在自主研发上就处于劣势很多所谓的自主产品,都是依靠逆向研发国外的优秀产品。要想在动力系统上有所提升可以说难上加难,改变车辆外形降低风阻系数和减轻车重也都是在短期中无法实现的。在外观设计上自主品牌本来就属于先天不足,先不说风阻系数,就是外观的造型很多都是照搬的合资车型。在不偷工减料的情况下,想要降低车重对于自主品牌来说,几乎是无法在短期内实现,就连备受好评的吉利博瑞车重几乎和中大型车奥迪A6L相当,轻量化处理即使对于合资品牌来说同样是非常的困难。
和油耗密切相关的动力系统、风阻系数以及整车质量自主品牌都无法攻克。而且不满足这一国家标准的车型,不能获得《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许可,不允许在我国生产、销售和注册、使用。新能源车型就成为了自主品牌的救命稻草。第四阶段标准和第三阶段最大的不同就是增加了对天然气、新能源乘用车的考核,且这部分车型在确定车型燃料消耗量、核算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时给予一定优惠。
在这个标准实施之前,国家就对新能源汽车有着很多的扶持政策,包括国家、地方的补贴和免摇号等优惠政策。所以,才促使了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但是这次是迫不得已而为之,要想达到国家的限制标准,唯一的办法就是发展新能源车型。
在2015年国内的新能源车型飞速发展,一跃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型产销国。但是自主品牌所推出了这些产品,基本都是在普通燃油车上改造而来,新能源车型和燃油车的受力完全不同,自主品牌并没有做出任何的改进。再者就是续航里程,几乎都不能达到200KM,开启空调后很多都是在100KM左右徘徊,充电时间较长。这些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型的实用性非常的差。
第四阶段标准的实施无疑是遏制了自主品牌的发展。近两年自主品牌在国内的表现刚刚有所起色,就实施史上最严的燃油限制标准。其实完全可以放宽对于限制的要求,去严查那么对环境影响更严重的污染企业,对环境形势的改善有更明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