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简配对于国内消费者来说已经成为了家常便饭,无论是德系还是日系都无一例外。主要是因为如今的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了提升竞争力只能压缩生产成本。压缩成本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减去一些成本较高的配置,使用更加低廉的原材料以及更换零配件的供应商等。总之,车企在简配的这条路上乐此不彼。
尤其是一些合资品牌,在国内外实施“双重标准”,引进国内后会以各种理由简配,在简配的方式也大同小异。可是有些配置减掉以后,会直接影响到行车的安全性和操控性等。在国内简配的车型中,哪些配置被阉割的概率最高呢?
车身稳定系统
车身稳定系统是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和牵引力控制系统(TCS)功能的扩展,通过ECU 控制四个车轮的驱动力和制动力。在提升车辆的操控表现的同时,能够有效地防止汽车达到其动态极限时失控的系统。这个主动安全配置的成本不算低,并且非常的实用,但却是被简配频率最高的一个配置之一。尤其是10万级的日系车中,低配车型上几乎都没有车身稳定系统。
大多数欧美国家都强制要求汽车安装车身稳定系统,但在国内,2012年修改后实施的《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对这些配置没有作出明确要求。所以,成为了一些车企进入国内简配的“首选”。
轮胎轮毂
很多车型引入国内之后,都采用了尺寸更小的轮毂,还美其名曰为了适应国内复杂的道路环境。而海外版的大尺寸轮毂则成为了选装配置出现在了选装单中,并且售价不菲。除了尺寸上的改变之外,轮胎的级别也在逐渐走低。一些车型悄无声息地将“马牌”“米其林”轮胎换成中低端品牌。
目前《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仅要求“机动车所装轮胎的速度级别不应低于该车最大设计车速的要求”。正是国内这种比较“宽容”的技术标准,也成为了车企简配的空间。
安全气囊
安全气囊这个配置虽然平时我们用不到,可以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后,安全气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日产的阳光来说,美版车型全系标配车身稳定系统,中国版车型却基本不配,美国版6个气囊在中国版上也变成了2个。
一些汽车厂商所宣扬的安全配置往往只出现在了高配车型上,一些中低配车型与这些配置全部“无缘”。这本来应该是标配的东西,最后却成为了厂商宣传的资本。
防撞梁
防撞梁的这个成本仅200元左右的配置,也成为了厂商“节约成本”的重要手段。前后防撞钢梁虽然在重要交通事故中起不到任何的作用,但是在一些小追尾事故中能够减少车辆的损坏程度,降低经济损失。
防撞梁的简配也分为了两种,一种就是直接省去了防撞梁;第二种就是防撞梁仍然保留,但是在质量上却严重缩水。可能是尺寸和厚度减小,或者使用塑料、泡沫等材料代替。
车企这样简配也和消费者的购买习惯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车企为了提高“性价比”,干脆就减配掉了一些看不到的安全配置,取而代之的是天窗、座椅加热、倒车影像、日间行车灯等,看得见摸得着的配置。很多消费者都知道,自己所买的车型,有一定程度的减配。但仍然乐此不彼的去购买,并没有当回事,只有出现问题后才后悔当初的决定。
随着国人消费的逐渐理性,对于汽车的质量和安全性也越来越关注,减配的这种做法让很多消费者都不能接受。尤其是车身稳定系统和安全气囊的数量,逐渐成为了消费者选择一款车的重要因素。很多车企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更新换代的时候,逐渐将这些配置添加,但仍旧没有达到海外全系标配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