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德系豪华品牌BBA集体宣布退出“价格战”,多少有点“誓死捍卫自家品牌价值”的意思,甚至为了挽尊,宝马还从最初的“降量保价”演变成了“加价提车”。
据报道,宝马4S店已出现多起拒不交车的情况,有的4S店明确表示,要想提车需要加价3万元,否则就会以“各种理由”来劝退已经签订合同交定金的消费者。而对于这种现象,宝马中国官方表示:“涉及案例均是个案,会敦促经销商遵守法律法规和合同约定。”
当然,这种场面话式的解释,咱们随便听听就得了,可千万别当真,毕竟若是背后没有大金主厂商兜底,经销商根本不敢玩得这么大,在2024年还重拾“加价”传统。
有意思的是,BBA这波涨价操作虽然在网上引起众多质疑,但线下门店的客流量却迎来新一轮高峰期——北京某宝马门店看车人数明显增多,每个接待区都至少有2组客户,想要试驾还得等待15-30分钟。店内工作人员表示,不少有意向购车的消费者都抱着“买涨不买跌”的态度,趁着现在宝马车型涨幅不高趁早下手。
你要说买房有着消费心理,我能接受,但买辆大宗消费品还搁这儿玩“理财投资”套路,是不是有点跑偏了,合着开两年后还能加价卖出去?按照目前国内汽车发展的速度,到时候车价不给打个骨折就算不错的了。
从目前的网络舆论来看,很多网友也是对这次宝马等豪华品牌涨价的行为,持消极态度,认为这种门店“热闹”是短暂无法持久的。之前降价策略已经让消费者看到车辆的低价摸样,这时再提涨价,让消费者加钱买车,只会让人有种被当韭菜冤大头收割信仰的感觉。所以中意BBA品牌的偏理性用户,如果不着急用车的话,肯定会继续观望一段时间的。
当然,也不排除一些特立独行的用户,比如有的用户认为买涨价的东西就是面子和身份的象征,一如加价提车的埃尔法,他们会把BBA品牌的车子当成“和别的车不一样”的奢侈品,并愿意为之付出一切。但这种毕竟是少数,BBA要是指望这一小撮人生存,还不如退市走人来的干脆。
BBA自然也知道这个道理,但仍旧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涨价降销量”的路子,为啥呢?在车314看来,这或许也是现阶段有且是唯一的选项。
目前国内自主品牌呈现出明显的上探市场趋势,20-30万元售价的细分市场,已经堆满了密密麻麻的自主车型,车均“颜智体”三好学生,内饰用料和性能操控,在同价位合资车型里也算得上是一等一的水准。和BBA品牌的主销走量车型“34C”放一块儿,那“祛魅”效果真是当当的。再加上问界、理想、蔚来以及比亚迪等品牌不断挤压BBA旗舰车型的生存空间,BBA别说是维持自身在高端豪华市场的统御力了,能不能断臂求生都得另说。
以前我们说起德系豪华品牌BBA,会聊宝马的操控,奔驰的豪华,奥迪的科技。可如今在自主品牌推出的,各种新能源车型层出不穷的创新科技熏陶下,往事再次重提估计只会说出两个字——“就这?”。
而且BBA目前仍是以燃油车为主,拿着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调校讲故事。可现在消费者买车时普遍更青睐新能源车型,两秒级的加速表现不爽吗?车辆的智能驾驶和冰箱彩电大沙发不舒服吗?再瞧瞧BBA推出的新能源车型,三电技术没有亮点,智能舒适配置和同级自主车型相比也毫无优势,除了所剩不多的品牌光环和打了骨折的售价,真的很难激起人们的购买欲。
既然拼产品力拼不过了,那么对于躺惯了的BBA而言,似乎只剩下两条路能走,第一条路是跟风降价稳住市场份额,也就是用金钱换取发展时间;另一种就是继续端着,维持品牌价值彰显品牌高贵,巩固其“车圈奢侈品”的形象和地位。
在过去这近两年的时间里,BBA走的是第一条路,试完发现车子卖的不少,但挣钱挣得太少了。以宝马为例,2023年营收1555亿,同比增长9.04%,而净利润却只有121.7亿,同比下降34.53%。而今年更惨,价格战打得惨烈,销量却不增反降,其在华销量同比下滑4.2%至37.59万辆。而今年一季度净利润29.51亿,同比下降不到20%。打了快两年的价格战,销量没拉起来,利润大幅缩水不说,关键是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品牌光环也差点被玩没。
有业内人士表示,BBA豪华品牌在华的降价策略,并不会带来销量的持续增长,相反还会稀释其品牌效应。比如“再不努力,买车只能买BBA了”这句调侃,在今年上半年出现的频率就很高。
于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的BBA,血怒一满直接就要掀桌子,这价格战谁爱来谁来,不跟了!把持着最关键的品牌价值就可以了,涨价后销量少点没关系,至少单车利润提升了,而且还能维持住品牌号召力。对于高端品牌而言,只要品牌价值不塌房,即便市场份额和销量节节衰减,顶多也只是沦为小众豪华品牌,生存还是有保障的。
不过这种玩法比较考验站在同一战壕的友商们,BBA这三家集体涨价,销量必然会迎来衰减期,面对销量和利润的双减压力,这三家车企能否共同坚持下来很难说,毕竟商人逐利嘛。但凡BBA里有一方顶不住压力再次降价促销量,必然会导致此次结盟的失败。正如网友所说:“草台班子而已,谁能坚持清高端着,谁就很有可能被消费者优先淘汰。”